我不喜欢北京,如果要给我居住过的城市排名,北京大概是全球倒数第一。

我在北京上的大学,实际上只呆了三年,还有一年在外交换和实习。我一个大学生,又没钱又宅,对这座巨型大城市的了解恐怕非常有限。看到这里,一定会有北京人跳出来说那你根本不懂北京,就要对她恶言相向,纯属没见识的诽谤。——这正是我讨厌北京的一大原因,永远有人告诉你是你不懂,你没逛到正宗的胡同,吃到正宗的炸酱面,你去的地方要么太游客要么太触手可及,没有吃到好吃的就是你的错,不能怪北京。

烦不烦?

我到北京上大学的第一年,一个周末,我坐地铁去城里玩,在我已经日渐熟悉的军事博物馆站换线。我像往常一样略带走神地塞着耳机往前走,突然碰到地下通道里横着站了一排人,每人手持一个扫描仪把通道拦住。其中一个迎面朝我走来,问我要身份证查验。我愣住,从来没想过我走在路上会被查身份证,因此更让人窘迫的是,我真的没带。我两手空空带了手机出去吃饭而已,怎会想到要带身份证这么重要的证件?怎会想到我不进网吧不去开房,会有人在路上凭空拦住我要扫我的身份证?我情急之下掏出了学生卡给工作人员:这是我身上唯一能证明我身份的证件,有名字有照片。学生卡当然没法被身份证检查机扫描,工作人员摆摆手说算了,从人墙里让出一道缝,放我过去了。

作为普通市民生活在北京,像这样让渡自由的细小时刻实在太多太多。地铁甩站不停、快递不能进京、车辆单双号限行,每年都有盛会,时时都是重大时刻。相较之下,生活在首都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便利。我的学校在长安街延长线上,马路宽阔而绿化绝少,夏日晒在柏油路上全世界都要被烤化,人行道时有时无,街边还几乎没有商铺——这也是我到北京第一不适应的地方,我想在附近走走,却找不到可以看的橱窗!如要为北京辩护,这可能是我学校那个小街区的问题,附近都是机关单位、医院、学校,一律高门大院,并无居民区,自然也没有沿街小店。只有学校后门对街有一小圈店铺,其中有一家巫山烤鱼,老板娘确实操着重庆话,我们常去吃。

结果没两年,等我交换完从欧洲回国,它又关掉了,连带着附近的金凤呈祥面包店、海报打印店等等全都关掉了。同学告诉我说是因为围墙里面那个单位算是军队的,这块地自然也是军队的,而最新规定是军队地界不让做生意。好吧,那这一圈商家都搬去哪里了?蚀了多少钱?

我还记得刚开学的时候老师们给我们新来的同学介绍说北京很好,多得是历史古迹和文化胜地,结果我到走也没去过一趟故宫。主要原因当然是我懒,次要原因当然是麻烦,北京真的很大,地铁单程一小时以内已经算是近距离通勤,如果想看晚上的表演,返程恐怕地铁已经停运,事情便更麻烦。我上大学时恰好北京又废除了公共交通亏血本补贴,地铁不再永远2元,这下子随便去哪儿逛一趟来回就是十块钱,我虽然不少这十块钱的,但是出门前想想这价钱又好几次觉得算了。进到二环里,也就是多得是历史古迹文化胜地的地方,马路更加宽阔,绿化更加稀少,隔三岔五还有荷枪岗哨。尽管如此,我也还是去过几家博物馆,游览体验都难以谈得上是体验:展览都很好,但是很少有地方坐,很少有地方喝水休息,也毫无室外景色联动。我既然不是文化学者,只是普通游客,这些体验对我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。

这一大通抱怨完,看起来北京最大的毛病就是并不在乎市民,她不觉得应该帮助我舒适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,恰恰相反,北京还有时候很“赶客”。北京似乎觉得人已经太多了,赶掉点才好,但是我觉得巨型大城市几乎是一个庞氏金字塔,一旦下层不再增长,上层建筑就会岌岌可危。

北京现在已经没有什么文化活力可言了,live house 都倒闭了,798艺术家们搬去了景德镇,“北漂”都不再是时髦词儿。或许当年提出的“把非政府职能搬出北京”奏效了,只是恐怕有些东西不是搬走了,而是灭绝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