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拍照,以下是我对拍照这件事的想法。

我短暂地做过一段时间装备党,就是我刚开始有相机的时候。我刚上大学没多久,那时候拍照还是很昂贵的爱好,数码单反相机做得很贵很复杂,手机摄像头又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好。我一个穷大学生就流连于网络论坛,看看“老法师”们又在推什么大炮筒。

这股热潮就像我其他所有三分钟的热度一样很快就消散了,主要原因就是我确实没钱,决计舍不得省吃俭用一学期买个镜头。另一方面我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背很多东西出门,买过一个三四百块很好的三脚架,跨国搬家的时候也给扔了。我最常用的就是最小型的那款镜头,在旧佳能设备上是一个 40 mm 的,现在的富士上是一个 35 mm 的定焦头,这款镜头在爱好者论坛里会被叫做“饼干头”,就是说像饼干一样薄。除了容易携带,这个小型镜头还让我感觉安全,举起相机的时候不会对环境有太大影响,不会让周围的人和小动物感觉警惕,被拍照的对象更容易放松一些,照片也会比较自然。

35 mm (在APS-C等效下 50 mm 左右)和 40 mm 这个焦距范围据说是和人眼平常的视角最接近的,所以在这个焦段下拍出来的照片就非常接近用眼睛看到的,会让人感觉很自然。说到这里,看看图吧!

这里第一张和第三张就是 35 mm 的,第二张是 40 mm 。

很有意思的是,在我未曾拥有过就决定放弃折腾装备(黑话叫“退烧”)之后,我感觉到对肉眼的解放。因为我知道有的画面我手上的设备和我的技术都实现不了,不如多用眼睛看一会儿,让自己沉浸在景色里,而不是想着如何拍下这个景色。我不想让镜头成为我的代言人,取景框有时候只会让人感到限制,就像坐井观天的那个井口。有的风景还有时效性,天光转瞬即逝,走来走去、相机调来调去,太阳就落山了。或许要感谢现代科技,让大家都能体验到莫奈排出九张画布画莲花池,试图捕捉每一秒的心情。自从我放弃了拍下每一幅可以拍下的画面,就有更多时间可以用来直接欣赏,更能珍惜这一时刻。

现在我把自己定位成休闲旅游拍照选手,只是在途中拍下我觉得漂亮的、有意思的东西。

这是上次去厦门玩在索道上拍的照片,都是什么也没做直接按快门,按完了也懒得调,但是看起来就很漂亮所以我很喜欢。

拍照拍的多了就会对自己的审美爱好更了解,四舍五入就是更了解自己,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收获。我发现我喜欢自然光、喜欢饱和度比较高、喜欢自然的场景,就好像我只是经过它们/他们/她们的生活,没有任何东西被打扰。

我还特别喜欢自然和人造之物界限模糊的地方,像这个小朋友把墨镜留在了树杈上,好像这棵树戴了亮粉色墨镜。

这是人类在树上留下人造之物。还有几张我很喜欢的照片是在北京植物园拍的,这是植物所的旧温室,玻璃都花了,铁架也有生锈,但是植物还是长得很茂盛,颇有废土风情。空气和、光线和水都在腐蚀人造的结构,但植物还是会长,会逐渐占领这篇地盘。

还有这只八哥站在监控摄像头上:

这个场面让我觉得很幽默,但是细微之处我又用语言解释不好,这可能是图像最有用的地方。

我主要都用定焦镜头,意思就是焦距是定死的,不能拉近拉远,想要近或者远只能靠走。现在这个 35 mm 的镜头还是手动的,对焦也要自己扭,出去旅游路上随手按两张,十有八九是糊的。但是没关系,这也是摄影体验的一部分。

摄影被先进的手机照相机和打折的入门级数码相机大大民主化了,现在所有人都能拍出清楚的照片,都能享受拍照片的乐趣。我觉得这样特别好,大家都可以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审美趣味,gatekepper 也少了很多,时下流量最大的是小红书而不是老法师论坛,我相信这是一个进步。

拍照同时是记录和创作,就是说几乎不存在纯粹的记录,任何图像都在背后有一个拍照的人,通过这个人的手和眼睛落实下来,我们然后看到这张照片。眼见为实是没错的,但是镜头背后的人,也是这份真实的一部分。

祝大家都能拍照开心!

另外,在传图的时候添加描述文字可以帮助看图片有障碍的朋友。我尽量记得,希望大家也稍微记得一下。

Comments